1.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http://sklio.jlu.edu.cn/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1987年由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倡议并组建,1991年1月通过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的验收后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评估结束后,清华大学实验区参与组建并加入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本实验室开始由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两个实验区联合运行。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联合实验室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在历次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评估与总结活动中均名列前茅。
1991年国家科委和基金委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A类;
1994年国家教委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A类;
2002年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2007年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2012年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1994年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总结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并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奖(金牛奖)”,罗毅教授和刘式墉教授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金牛奖)”;
2004年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实施五周年纪念大会”上,联合实验室再次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奖(金牛奖)”,罗毅教授荣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金牛奖)”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受颁奖,王启明院士荣获“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
2.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nlshm-lab.jlu.edu.cn/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计委于1989年依托吉林大学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次以良好成绩通过重点实验室评估。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以高压与超硬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和高压科学研究基地,所在的凝聚态物理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项目重点建设学科。
实验室拥有高水平领军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组部顶尖人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端人才。建立了具有先进仪器装备和活跃学术氛围的国际一流科研平台和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及应用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实验室以超硬材料和高压科学基础应用研究为核心,解决国家现代化建设、国际前沿领域重大科学与应用问题,取得了众多国际、国内领先的科学成果,是国际上最早实现百万大气压的五个实验室之一,制备出了我国第一片CVD金刚石薄膜,在我国最早开展大尺寸CVD单晶金刚石高速生长,是国际上能够实现人工合成全部四种宝石级单晶金刚石的少数实验室之一,建立了高压下原位多物理量联合测量、晶体结构预测技术,发现了系列长程有序非晶碳等超高硬度的新型结构和材料,国际上首次理论预言了并被实验证实的高压下金属钠绝缘体转化和转变温度超过200K的高压下高温超导体等。“超高压下简单分子凝聚体系的新奇结构相变和压力效应”、“高压下钠和锂单质及二元化合物的结构与物性”成果分别获得2014年、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成果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超硬材料和高压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超硬多功能材料、高压科学和技术等研究方向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大量国家重要科学研究任务,做出了众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原创性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为增强我国相关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ascl.jlu.edu.cn/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布局在汽车工程科技领域专门从事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立项建设;1993年,获世界银行贷款2500万元投资,研制汽车性能模拟器;1996年,在"整体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软件自行开发"的总体技术路线指导下,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当年12月以"世界先进、亚洲第一"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和2008年连续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拥有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一直保持车辆工程领域排名第一的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学科,同时与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交通、控制、通信及力学等学科形成了学科交叉与优势互补。
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的基础、共性和前沿技术的主要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了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代表中国在国际汽车工程科技领域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4.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synlab.jlu.edu.cn/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教授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冯守华院士,霍启升教授历任实验室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广社教授。中科院院士张洪杰研究员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化学、新型微孔晶体及微孔晶体单晶、低维磷酸盐材料、固体强关联材料、无机主-客体组装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效显著。实验室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2001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04年实验室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金牛奖。
实验室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水平的无机合成化学与制备化学教学与科研中心,并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近年来,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实验室研究条件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5.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supramol.jlu.edu.cn/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以超分子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多年来,实验室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依托单位吉林大学的大力支持。
1978年,唐敖庆院士在吉林大学创建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结构化学研究室。 1991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结构化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其后实验室对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定位,并于1996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这期间确定以超分子体系为实验室研究方向。2001年,为更好地将超分子体系的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验室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加强了研究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与超分子体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实验室申请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评估和建设论证,2007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建成验收,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段雪院士担任,副主任由沈家骢院士和杨柏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由孙俊奇教授担任。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复杂超分子体系,以膜和微粒的组装体系为切入点,关注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并注重发展组装体的谱学与理论模拟。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组装与组装过程;超分子结构与光、电功能材料;生物超分子组装体;超分子组装体谱学与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