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由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唐敖庆讲座教授罗伯特.赖兹(Robert Reisz)院士所领衔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出版集团(NPG)旗下刊物《Scientific Reports》发表论文,报道了爬行动物断尾求生行为的最古老化石记录。3月6日,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和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地球科学学院等单位在朝阳校区古生物楼举行了学术报告会,邀请正在学校开展研究工作的赖兹院士对该项新成果进行了介绍。
该研究课题由来自吉林大学、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共同完成,通过对生活在距今约2.89亿年前的爬行动物——大鼻龙(Captorhinus)——的尾部骨架及尾椎化石研究发现,其尾椎骨内有可沿着较弱平面断开的裂纹。据论文通讯作者赖兹院士介绍:“大鼻龙是二叠纪早期陆地上常见的小型爬行动物,现生爬行动物的远祖之一,它们往往必须一面觅食一面防止被大型猎食者(如:肉食性两栖类和早期似哺乳动物)的攻击。大鼻龙能在猎食者口中逃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条可断的尾巴,就如很多种现生的蜥蜴一样(如:壁虎、变色龙等),在它们的尾椎骨上都有类似的裂纹,紧要关头能够断尾求生,利用尾巴误导猎食者,然后逃之夭夭。”赖兹院士在讲座中风趣地比拟道:“想像你是个大胃王猎食者,咬住了一只小爬行类的尾巴,预期着一顿美味的午餐,但在刹那之间,这个小家伙不见了,你的嘴巴只咬着一段摇来摇去的尾巴!”
此项研究所描述的2.89 亿年前小型爬行动物从猎食者口中断尾求生的行为,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化石纪录。研究者通过对诸多不同个体大鼻龙尾椎骨化石切片的显微观测及对比研究还发现,这些裂纹是在尾椎骨发育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年轻的大鼻龙身上有很好的裂纹;而在一些成年者则已经愈合了。这进一步说明,因为在幼年时期被猎食的机会较大,幼仔需要这种能力保护自己;而成年个体使用断尾求生技能的机会则相对较少。
罗伯特•赖兹院士是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古生物学特聘教授,自2017年起受聘为吉大唐敖庆讲座教授、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古生物化学与生物演化”中外联合科研团队的外方首席科学家,其曾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论文,拥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等诸多荣誉学衔。